仲冬時節(jié),寒風凜冽。86歲的馬培清坐在沙發(fā)上,在電烤爐的溫暖下,精神矍鑠、笑容滿面。
馬培清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(xiāng)華溪村村民!拔颐刻煸缤恚家纫缓杏袡C純牛奶,現在胃口好了,睡得也香了!闭劶爱斚碌纳顮顟B(tài),馬培清很是滿足。
石柱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(qū),是國家扶貧開發(fā)工作重點縣。今年4月15日,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石柱縣中益鄉(xiāng)小學、華溪村貧困戶譚登周家以及老黨員馬培清家,實地了解當地“兩不愁三保障”的落實情況,并留下了殷殷囑托。
時隔半年多,人民網記者實地探訪發(fā)現,這里的教育、醫(yī)療、產業(yè)等方面的變化如涓涓細流,滋潤心田。
中益鄉(xiāng)小學新修的宿舍樓和綜合樓已投入使用。劉政寧攝
“爺爺不用再在冷風中等我放學了”
11月28日,記者走進中益鄉(xiāng)小學,瑯瑯的讀書聲縈繞耳旁,踏上嶄新的塑膠跑道,左側矗立著四層高的宿舍樓和綜合樓。
“要保證孩子上學受教育 有一個幸?鞓返耐辍。醒目的紅色大字下方,是一幢5層高的教學樓。臨近下午放學,12歲的劉嬌習慣性地瞟了一眼窗外。看著搖曳不止的樹葉,暗自慶幸:還好,爺爺不用再在冷風中等待自己放學了。
因學校離家遠,過去這6年,已過六旬的爺爺每天騎著漏風的三輪車,載著劉嬌在山路上來回奔波。今年9月,學校新建的宿舍樓和綜合樓正式投入使用,劉嬌如愿成了一名住校生,不用再起早貪黑趕路上學,并參加了學校的舞蹈興趣班,圓了多年的“舞蹈夢”。
中益鄉(xiāng)小學宿舍樓可滿足所有家住得比較遠的學生住校。劉政寧攝
“今年來,學校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!敝幸驵l(xiāng)小學校長劉斌說,新修的宿舍樓可滿足所有家住得比較遠的學生住校,綜合樓也配置了衛(wèi)生室、心理咨詢室、音樂室等功能室。今年夏天,學校還在原有的食堂上加蓋了一層,如今,不同年級的學生再也不需要分批次用餐。
“習總書記希望老師們扎根山區(qū),獻身鄉(xiāng)村教育事業(yè),為群眾脫貧貢獻一份力量!眲⒈蟾嬖V記者,今年下半年,學校又增加了5名支教老師,重點補齊了學校原本在音樂、體育、英語、幼教等科目的短板。
來自石柱縣南賓小學的鄒勤洪老師便是其中一員。今年7月,得知中益鄉(xiāng)小學沒有一名專業(yè)的英語教師后,有著15年從教經驗的他,義無反顧地報了名。“來了這里才發(fā)現,與城里的孩子相比,他們的英語基礎薄弱許多,看著他們一點點地進步,感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!编u勤洪表示。
今年下半年,學校還添置了遠程教育系統!巴ㄟ^這套系統,山里的孩子不僅可以在課堂上觀看城里優(yōu)秀老師的教學視頻,還可以進行遠程視頻教學,這如同給孩子們插上了飛翔的翅膀!眲⒈笳f,如今,這里的孩子實現了“有學上”,“上好學”也不遠了,總書記的囑托和希望,正改變著這里的每一個角落。
簽約家庭醫(yī)生會不時前往農戶家里進行巡診。劉政寧 攝
“家中廁所都像城里的廁所一樣,住得舒心多了”
與中益鄉(xiāng)場鎮(zhèn)毗鄰的華溪村,人多地少,土地貧瘠,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、302人。今年初,其中8戶、19人還沒有脫貧,64歲的譚登周名列其中。
2018年,一場傷病,讓原本已經脫貧的譚登周兩口子重新返貧。在中益鄉(xiāng),像譚登周一樣因病致貧、因病返貧的家庭占全部貧困戶的40%左右。
劉新江和同事上門為譚登周做體檢。劉政寧攝
迎著寒風,中益鄉(xiāng)衛(wèi)生院副院長劉新江和同事駕車前往華溪村,再沿著層層石階登上陡坡,便來到了譚登周家!瓣P節(jié)痛得厲害不?” 作為譚登周的簽約家庭醫(yī)生,劉新江一見面便詢問起他的身體狀況,并打開醫(yī)療箱拿出器械給他做體檢!疤鞖庾兝淞,多穿點衣服,注意保暖,老是坐著也不行,還要多運動!眲⑿陆磸投谥。
看到記者前來,譚登周起身招呼進屋。屋子是土木結構,簡單卻又不破敗。大門口張貼的農村危房改造標識牌顯示,去年進行過一次修繕加固,房屋安全等級由C級提升為B級。“改造后屋子不僅整潔干凈了,連廁所都像城里的一樣,住得舒心多了!弊T登周說。
記者注意到,在他家門口還擺放著一個冷藏柜,內有飲料、礦泉水。原來這是譚登周小兒子譚弟海特意添置的!傲暯娇倳泚磉^后,有一些游客慕名來‘打卡’,想看看這里是什么樣子!弊T登周介紹,“提供飲料不僅方便前來觀光的游客,也能掙點錢補貼家用。”今年4月,譚登周被聘為當地的護林人員,一年的勞務費為6000元。既能鍛煉身體,又能增加收入,譚登周很是感激。
“除了護林收入,他們老兩口還有土地流轉金、低保收入等,今年脫貧沒得問題。”華溪村黨支部副書記羅浩介紹,今年10月,對照各項指標,華溪村剩余的8戶、19人均達到脫貧標準,預計在12月底全部實現脫貧摘帽。
陳朋(左)在村里的工地上務工。劉政寧攝
“吃得黃連苦,才能換來蜂蜜般的甜日子”
華溪村的標語:先吃黃連苦 后享蜂蜜甜。 龍泓攝
即便是在冬天,華溪村內柏油馬路兩旁依舊是郁郁蔥蔥?斓嚼宵h員馬培清家時,道路邊的建設場面更是熱火朝天。不遠處,示范基地里的黃精和木瓜長勢喜人。羅浩告訴記者,在華溪村村支“兩委”組建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后,流轉土地的農戶在獲得土地流轉金后,又針對黃精產業(yè),創(chuàng)新性推出了“返承包”機制。
這片“黃精木瓜種植示范基地”的打理者,是馬培清的小兒子陳朋和兒媳譚明蘭。夫妻倆“返承包”了家門口的5畝黃精種植地。陳朋樂呵呵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打理這5畝黃精地,3年可獲管護費1萬元。按照承包時的協議約定,黃精上市之后他還可以分到這5畝地20%的收益,保守估計至少會有3萬元。
過去,華溪村主要種植玉米、土豆等傳統糧食作物,產量低,經濟價值不高。這些年來,華溪村調整種植結構,確定發(fā)展中蜂、中藥材、特色果蔬等特色產業(yè)。除了黃精,還盛產黃連、辣椒、木瓜等。在華溪村,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語:吃得黃連的苦,嘗得辣椒的辣,才能夠換來蜂蜜一般的甜日子。
“收益可觀,但種黃精并不是我的主業(yè)。”在華溪村路邊的工地上,陳朋一邊澆灌著混凝土一邊告訴記者,今年鄉(xiāng)里和村里的各種基建項目越來越多,他在當地工地上務工的收入每年至少有2萬元。
閑暇時,譚明蘭就在家里做手工。劉政寧攝
在陳朋揮灑汗水的同時,譚明蘭也沒有閑著。今年7月,重慶市婦聯在華溪村設立巾幗扶貧車間家庭工坊,家庭工坊結合當地土家風俗文化元素,設計出布老虎、手提袋等特色產品,經過一個月的培訓,譚明蘭掌握了制作手藝,如今每個月能收入1000元左右。不僅如此,譚明蘭還參與了村內的公益性崗位,每年可收入4800元。
今年夏天,陳朋兩口子大方地給家里添置了一臺雙開門冰箱和洗衣機!罢嫘臎]想到,短短幾年時間,我竟然在自家的田坎上過著和城里一樣的生活。”譚明蘭略顯靦腆地說:“現在政策這么好,我們只要肯干,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!
【“十三五”,我們這樣走過】市場主體創(chuàng)新步伐堅實 “深化國有企業(yè)改革,發(fā)展混合所有制經濟,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(yè)。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,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(guī)定和做法,支持民營企業(yè)發(fā)展,激發(fā)各類市場主體活力!绷暯娇倳浀闹匾撌,為激發(fā)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!笆濉币詠,在一項項惠企政策、改革措施推動下,市場主體實力越發(fā)雄厚、活力更加充沛。 【詳細】
【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(fā)展】共享發(fā)展,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(fā)展,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(fā)展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!币咔榉揽仄陂g如何全力醫(yī)治患者拯救生命、兜牢民生底線?扶貧產業(yè)是否落地生根、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(wěn)定就業(yè)?改革發(fā)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?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、察民意、問民生,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。 【詳細】